【高端访谈】提高应对“碳壁垒”的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专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新华财经北京4月16日电(邹晨洁 曹梓骞)随着全球首个碳关税政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将于2026年1月正式实施,许多国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担心,如今的国际贸易形势会不会影响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全球绿色发展的态势。
近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接受新华财经专访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将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但转型进程不可逆转,将继续艰难前行。中国将坚定不移落实“双碳”目标,反对单边主义的“碳关税”,将积极应对不断出现的“碳壁垒”,通过加强企业产业链碳足迹管理,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碳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最终实现全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扩大碳市场 积极应对“碳壁垒”
刘振民在专访中谈道,“无论是碳市场还是碳税,本质上都是各国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工具。”发达国家多采用碳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路径不同。我国采用碳市场机制,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先实现碳达峰再迈向碳中和。“碳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落实减排目标的途径。”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已形成了“1+N”政策体系。2021年7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上线。经过几年运行,碳市场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高达6.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30.33亿元。刘振民预计,“下一步国家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交易”。
如今距CBAM正式实施不足一年时间,刘振民指出,发达国家如强行实施碳边境税,不仅会增加企业负担,拖累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努力,不利于推动全球碳减排的合作,也将冲击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中国希望有关国家之间通过谈判解决各自的关切,对中欧双方恢复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表示欢迎。同时,刘振民认为,我国要积极应对碳关税将引发的“碳壁垒”,加快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和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只要提前做好准备,我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应对”。
推进企业碳足迹管理 赋能供应链绿色转型
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自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我国就意识到企业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性。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书和施工图。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核算标准编制、因子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目前,我国在碳足迹研究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在谈及我国碳标准制定与“双碳”研究成果时,刘振民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我国研究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即《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的指南》,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各行业制定具体标准提供指导。二是组织编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如动力电池、光伏、电动汽车等出口“新三样”产品的标准,以应对出口面临的碳足迹核算问题。2025年1月,多部门联合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的指引》,推动团标、行标、国标相互衔接,防止行业和国际标准脱节。三是加快推进产品碳足迹因子研究,填补国内因子研究空白,组织研究基础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通用碳足迹因子。四是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举办碳足迹专题培训班,开展标识认证试点。
刘振民还指出,在碳足迹管理方面,我国仍需加强国际交流,跟踪国际上碳交易政策和产品碳足迹发展轨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标准体系。
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发挥引领作用彰显央企担当
“央企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主力军、排头兵,在推进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肩负关键使命。”刘振民谈到,我国一批能源央企已在积极投身于绿色转型,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就能源央企在落实“双碳”战略中的发力方向,刘振民提出五点建议。首先,扛起国家战略使命,做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其次,加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投资高风险、长周期技术创新项目,如CCUS技术,以便我国在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时,保留部分化石能源并实现其零排放。第三,积极主导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勇当绿色转型主力军,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维护市场秩序,成为低碳规则的主导者。第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做好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衔接工作,稳定就业与产业发展。第五,在国际化布局上,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影响力和定价权。
展望未来,“落实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这将是未来十年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保障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 刘振民表示,中国将持续加快能源转型步伐,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彰显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编辑:郭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