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电商“反套路”增长:用内容重构消费决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作为电商行业最年轻的平台选手,小红书正努力扩大自身底盘。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小红书的商家数量增长了8倍,年销售额破亿元的商家增长了3倍,年销售额破5000万元的商家则增长了近5倍。
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在小红书赚到钱,但高增长的数据背后,也是因为小红书较低的基数。
2023年,小红书以“买手”为切入点启动了电商战略,至今不到两年。据市场测算数据,小红书2024年的GMV在千亿级别,较其他平台万亿级别的GMV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电商行业已是一片红海,“低价”更是成为各大平台重要的竞争策略。作为行业新手,小红书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它不直接推销商品,而是先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种草”到“拔草”,是小红书电商最核心的商业路径,也是其有别于其他电商平台的核心壁垒。而当下小红书正在打造的“趋势”,就是其主动发起的“种草”过程。
趋势从何而来?
对于小红书的趋势,外界并不陌生。前两年爆火的露营,到去年的City Walk,这些都是从小红书社区中萌生出的趋势,并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去年底,小红书电商团队开始将趋势从内容延展至交易。
小红书电商交易市场部昆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小红书主动去推的趋势一定不是无中生有的。“小红书每天有1200万条求购的评论,我们会挖掘用户实际的搜索和浏览行为,然后分析哪些机会点是可以做的”。
找到这些潜在趋势后,小红书下一步会去匹配商家的货源,如果供需两端匹配成功,那这就会被小红书提炼成为消费趋势。从去年的“巴恩风”,到今年的“浅春系”,小红书已经成功推火了一系列消费趋势。
以“浅春系穿搭”为例,截至4月9日,小红书上相关话题已经获得超过23亿浏览量,并且这一趋势也外溢到全网,成为许多电商平台的热搜词。
在电商行业,“造节”已经不再新鲜,无论是双十一,还是618,都已变得家喻户晓。而这些节的本质,都是为了激发用户消费需求的营销大促。电商最核心的盈利模式是抽佣和品牌广告,因此平台都希望借助大促来提升交易频率以及赚取品牌广告费用。
小红书打造这些消费趋势本质上也是一种大促,只不过它与其他电商平台以交易为出发点不同,小红书是以内容为出发点,进而推动交易的形成。
你可以理解为小红书是在打造时尚潮流,然后潜移默化去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最终让站在这些潮流风口上的商家获益。
一位行业人士则向记者表示,小红书造趋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在用更贴合其社区调性的方式来推动电商业务的发展。
用内容撬动交易
服饰商家Rose&molly的主理人王大奇奇曾经是小红书的一位买手,去年9月,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主打微胖女装市场。
王大奇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她核心服务的消费者是120斤至160斤的微胖女性,“以前她们基本上是非黑色不买,但今年,可能是受平台浅春系趋势的影响,粉丝们对浅色系服装的诉求非常强烈。”
面对这反常的需求,王大奇奇调整了自己的备货。比如她把之前预期销售很低的一款浅紫色西装拿到直播间后,反而成为了一个小爆品。
实际上,王大奇奇所做的并不是非常追求时尚前沿的品牌,但小红书上的消费趋势,让她的用户在需求侧发生了变化。去年以来,王大奇奇结合平台趋势做相关单品开发及运营,不到半年,月销售额就突破了500万元。
另一位服饰品牌主理人则表示,对做电商的人来说,内容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内容电商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购物需求。从图文到视频,基于不同的内容,可以展现商品的更多场景,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另一方面,内容电商是相对去中心化的,相比更加中心化的纯货架电商而言,新电商人做内容电商的门槛更低,成长空间也更大。
对于现阶段的小红书电商而言,其仍处于成长期,距离“大电商平台”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在实现大而全之前,先做到小而美,因此内容电商,也成为小红书的一个重要抓手。
小红书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过去半年,趋势带来的种草和商业能力超出了小红书原本的趋势设想和框架,现在它不仅仅作用于电商销售额的增长,还推动了线上线下的联动,以及提供了更多情绪价值的匹配。
毫无疑问,“造趋势”这种成功的尝试,将帮助小红书带来更多差异化价值,这也是其目前最亟需的能力。
但这种模式的挑战同样明显。比如这些趋势的生命周期较短,商家需要快速反应,这可能导致部分商家因来不及追赶;另外,商家过度依赖趋势也可能导致同质化内容的泛滥。这些都是小红书必须应对的挑战。
不管怎样,当电商行业陷入“低价”内卷时,小红书试图证明一件事:真正的消费决策从来不只是关于价格,而是关于“人们想成为谁”。而抓住这一点,或许比抓住流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