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一季报收官:主动权益类基金盈利近五年同期最优

2025-04-23 金融资讯 阅读

证券时报记者 张智博 郭洁

公募基金一季报已全部披露完毕。在一季度A股震荡行情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展现出强韧性。主动权益类(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合计实现盈利1246.71亿元,为近五年同期盈利最优,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376.4亿元。一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3.47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约615亿元。

基金重仓领域和重仓个股均发生微妙变化。有色金属板块获基金增配超16亿股,专业人士强调其在关税政策、风险扰动下的配置价值。基金一季度重仓多只大消费股,显示出基金一季度对于该板块的偏好。港股市场一季度则在消费红利释放和科技产业升级驱动下迎来结构性行情,公募基金看好港股价值洼地,有的放矢进行增配。

ETF市场方面,中央汇金公司表示,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已再次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一季度,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明显增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增持份额合计约11.4亿份。

多种类型基金规模温和增长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动向始终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资产净值在一季度小幅下滑之后,二季度重回增势。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4月22日,公募基金资产净值31.86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1.02%。整体来看,在去年二季度末首次突破30万亿元之后,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维持在30万亿元水平之上。数量方面,公募基金最新数量达到12648只,较去年末增加288只,创历史新高。

多种类型基金规模较去年末温和增长。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资产净值增长2.98%,QDII基金资产净值增长3.5%,REITs基金资产净值增长6.64%;另类投资基金和FOF资产净值由于基数较低,波动较大,增幅分别为89.88%和15.18%。相较之下,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资产净值下降,降幅分别为2.07%和4.26%。

公募基金9个行业持仓市值均超千亿元

据数据宝统计,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合计持有2674家A股上市公司。从行业来看,公募基金持仓9个行业市值均超千亿元。电子行业持仓市值居首,为4396.9亿元;紧随其后的是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持仓市值均超2000亿元;非银金融、银行、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持仓市值均超千亿元。

与2024年四季报公布数据相比,13个行业公募基金持仓市值呈现上涨态势。具体来看,汽车持仓市值增加389.28亿元,增量居首。一季度,汽车行业指数累计上涨11.4%,位居申万行业指数涨幅榜第二位。有色金属持仓市值增量超300亿元,居次席。

从个股数量来看,公募基金持有医药生物行业个股数量最多,共计305只;电子和机械设备行业公募基金持股数量均逾250只。一季度末,银行、电子、非银金融、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行业公募基金持股数量均超50亿股;与2024年四季报公布数据相比,有色金属、钢铁、计算机、传媒行业持股数量增长居前,有色金属行业持股数量增加最多,为16.38亿股。

南方基金基金经理崔蕾在一季报中表示,看好有色金属行业。她认为,美元信用体系削弱、全球央行持续购金使得黄金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而稀土板块作为对抗海外扰动的出口替代品种,战略地位凸显。

一季度港股市场在消费红利释放和科技产业升级驱动下,市场迎来了结构性行情。据数据宝统计,公募基金一季度显著加配港股,共计持有364家香港上市公司。具体来看,腾讯控股持股基金数量居首,为1361只,较2024年年末增加382只;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小米集团-W等持股基金数量均环比显著增长。整体来看,目前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重仓方向主要聚焦在科技互联网、智能汽车和新消费等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港股市场仍是价值洼地。虽然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对不少行业的盈利前景造成一定影响,但低估值水平本身就代表着风险的充分释放。

39只个股基金持仓市值均超百亿元

在公募基金一季度重仓股中,39只个股基金持仓市值均超百亿元。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继续稳坐公募基金重仓股的冠亚军席位。宁德时代一季度持股基金数量有1862只,较2024年四季报公布数据减少178只,基金持股市值为1467.97亿元。贵州茅台持股基金数量和持股市值均有所增长,持股基金增加67只至1192只,基金持股市值为1415.12亿元。

一季度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仓股票还包括招商银行、美的集团、中国平安、紫金矿业、比亚迪、东方财富、中芯国际等个股。

比亚迪一季度获1013只基金持股,基金数量环比增加395只,持股数量环比增加6573.13万股。富国基金基金经理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一季度加仓了比亚迪、宁波银行、瑞丰新材等个股。

朱少醒在一季报中表示,当前估值下,红利价值风格能找到较好投资机会。

从持股数量环比变动来看,14只个股公募基金持仓数量环比增加超亿股。紫金矿业、国泰海通、上海银行、中孚实业基金持股数量环比分别增加10.51亿股、3.77亿股、2.31亿股和2.21亿股。

340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利突破亿元

2025年一季度,A股市场窄幅震荡,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小幅增长。截至一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3.47万亿元,较2024年年末的3.41万亿元增加615.89亿元。

据数据宝统计,44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环比增长超过1亿元,占比9.7%。其中,鹏华碳中和主题A、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大成高鑫A、富国稳健增长A居前,分别增加98.62亿元、97.56亿元、47亿元、40.52亿元。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中欧红利优享A、富国新兴产业A等十余只基金规模环比增加超20亿元。

基金规模增长受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和基金份额增加的影响。在规模增量居前的基金中,绝大多数一季度均实现了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和基金份额的双重增长。以规模增量居首的鹏华碳中和主题A为例,该基金一季度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60.26%,基金份额增长58.61亿份,均排在市场首位。而规模增量第二的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和基金份额增长均排名第三。

从净利润角度来看,一季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合计实现盈利1246.71亿元,为近五年同期最好表现。3422只基金实现盈利,占比75.41%;其中340只基金净利润突破亿元,占比7.49%。

从单只基金来看,易方达蓝筹精选遥遥领先,一季度净利润为31.72亿元;万家行业优选、招商优势企业A、兴全合宜A和中欧医疗创新A 4只基金净利润规模均在14亿元以上。

张坤执掌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一季度仓位基本稳定,对消费和科技等行业结构进行了优化。

根据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一季度,张坤减少了对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W的持仓,持股数量分别减少132万股、1638.56万股。这2只股票目前仍为基金的前两大重仓股,且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W一季度分别大涨19.18%、55.34%,为基金带来收益。此外,张坤减仓480万股美团-W。在擅长的白酒领域,他小幅加仓了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卖出洋河股份1050万股。

在市场头部的主动权益型基金(最新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中,多数一季度实现盈利,较去年同期大幅好转。除了以31.72亿元的净利润领跑市场的易方达蓝筹精选,翟相栋管理的招商优势企业A、谢治宇和薛怡然共同管理的兴全合宜A,净利润规模均超14亿元。

“国家队”积极增配沪深300ETF

随着公募基金一季报披露结束,ETF的市场布局也浮出水面。根据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一季报,“机构2”一季度增持该ETF3.63亿份。由于“机构2”年初持有该ETF266.21亿份,通过与ETF2024年年末的持有人进行对比,上述增持被认定是“国家队”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所为。而“机构1”的年初持仓356.55亿份,同样与2024年年报中,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份额吻合。因为依照基金报告的披露规则,ETF仅在半年报和年报中披露持有人以及相应持有份额。

此外,其余3只最新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沪深300ETF也获得了汇金不同程度的增持。报告显示,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一季度增持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分别约5.02亿份、1.57亿份、1.17亿份。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上述4只沪深300ETF基金的最大持有方,最新份额占比依次为41.92%、44.53%、52.82%、53%。但不同于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积极入市,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季度选择按兵不动,对于上述基金的整体持仓没有变动。

在“国家队”持续买入之下,部分ETF成交出现明显放量,ETF市场表现活跃。截至4月22日,基金资产净值达到40428.75亿元,为历史峰值;基金份额同样达到历史高位,为28018.66亿份。ETF共计1141只,同样创下最高。

多名基金经理看好未来A股市场

展望二季度,多位基金经理纷纷表示,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对未来A股市场有信心。相比其他资产类别,二季度权益类资产吸引力或将抬升。

市场走势方面,睿远基金傅鹏博和朱璘认为,未来工业企业利润或重拾向上趋势,资本市场或迎来从“科技牛”的局部行情到多点开花的局面。

安信基金张翼飞和李君在一季报中提到,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基本面有望逐步企稳,价值股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可能不会有太大风险。AI、机器人在未来10年应该是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但在营收上短期难有立竿见影的体现,在利润上或要等待更久,商业模式、技术应用还有很长时间的探索试错。

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认为,随着逆周期调控政策和家电家居汽车等一系列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的落地,经济层面出现了积极信号。情绪消费将是2025年消费投资的重要机会。

中欧基金葛兰表示,在创新药领域,全球合作持续推进及关键临床数据披露值得期待。消费医疗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