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资本观察|以“并购基金3.0”为钥 如何重构区域经济棋局?

2025-04-23 金融资讯 阅读

耐心资本观察头图.jpg

新华财经上海4月23日电(记者 郭慕清)当前,地方政府投资基金正从“后置激励”迈向“主动赋能”,以耐心资本角色重构发展逻辑,以期撬动区域产业链重构与经济升级。

这一进程中,“耐心资本”如何平衡市场化运作与战略目标?地方政府又该如何破解产业同质化困局?安永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陈播耘在接受新华财经专访时指出,当前政府投资基金已迈入3.0时代——从税收返还、风险投资到控股并购,政府资本正以更深度、更精准的产业整合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添砖加瓦”到“雪中送炭”:并购基金如何激活乘数效应?

新华财经:当下,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国资平台越来越发力并购,在您看来,政府投资基金发展模式有怎样的演变逻辑?

陈播耘:大致来说,政府投资基金历经三大阶段。1.0版本是后置政策返还,以税收优惠吸引企业;2.0版本引入风投思维,合肥“以投带引”模式曾开创先河,但由于市场化基金与政府诉求的错位,导致整体效果受限。当前,3.0版本的核心特征在于——政府资本从“财务投资者”转向“战略主导者”,通过控股并购掌握决策权,系统性引导产业落地。

这种跃迁背后是三重逻辑:其一,经济增速换挡期需要资本更深介入产业整合;其二,注册制改革倒逼投资从Pre-IPO套利转向价值深耕;其三,地方财政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要求资本运作具备持续造血能力。当政府基金以控股姿态注入产业资源,既能解决企业扩张的资金瓶颈,又能通过产业链协同创造乘数效应。

新华财经: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以前也有,在您看来,这波并购的模式和特点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

陈播耘:一是从小额投资转向大额资金投入;二是,未来十年,若经济增长放缓,快速造富的热点行业风口变少,而有稳定增长现金流的公司将促使并购基金逐渐走到舞台中央。这构成了当前变化的另一面。

在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偏好抓住风口、添砖加瓦式的少数股权投资,最终通过IPO实现退出,这是中国过去十余年基金发展的基本范式。这其中,由于过去的高速增长和互联网红利,风险投资和成长期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

但是,放眼全球,若论各类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占比,欧美市场中,杠杆收购为主的并购基金占比显著,超过一半;而中国过去十余年,并购基金比例很低。随着市场进入相对稳定增长期,并购基金将逐渐成为投资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看来,未来很可能是并购时代。

新华财经:我们发现,各地做法也不相同,有的是买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有的是让辖区内的上市公司去并购外面的公司,对此您怎么看?

陈播耘:我们通过访谈和服务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基金普遍采用双轨策略:一方面赋能辖区内企业加速成长,通过并购优质标的壮大本地公司;另一方面吸引外部优质企业落户本地,共同发展。因此,寻找潜在标的公司收购是一种路径,直接并购其他地区上市公司是另一种方式。

不过, 许多地方国资的并购倾向,并不会明显标识出来。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并培育新质生产力,政府设立了投资基金,在实际操作中并购活动正在增加。这些投资主体通常命名为“某某省市金控有限公司”或“某某省市国投有限公司”,不会特意强调并购基金身份。

我们在协助LP投资GP时发现,市场化基金已普遍开展并购业务,且通常明确标识其并购属性,而国资基金则多以先导产业基金或投资基金定位。尽管定位不同,实际投资中,可能采取的是同步的策略。

一线城市聚集热门赛道,二三线城市“错位求生”靠什么?

新华财经:有人认为,很多城市做投资基金会扎根于热门赛道,造成产能过剩。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的?

陈播耘:地方政府投资基金经过多年发展已呈现分化。初期遍地开花,如今强弱分明:一线城市投资基金资金充裕,江苏、浙江、成都及周边地区活跃度高,但弱二线和部分三线城市资金实力正在减弱。招引领域已出现“二八分化”,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区域在客户分布中占比越来越高,这是首要趋势。

第二个趋势涉及小城市的应对策略。这些城市同样需要发展政府投资基金,来发展当地的产业、税源和就业机会。观察发现,此类城市倾向于寻求大平台合作,一些国资背景大型机构,汇集了众多地方性资金。甚至一些大型美元基金管理公司也吸纳了人民币资金和地方性资金。

小城市通常借助大平台力量,无论是国资背景还是知名人民币基金,通过这些平台与企业洽谈投资与落户事宜,以增强谈判话语权。若小城市直接接洽,企业可能因知名度低而拒绝迁入。但若以大平台名义接触,招引效果显著提升,尽管LP出资来源可能是知名度较低的城市。

总结来看,“二八分化”趋势明显:一线城市和富裕地区资金已建立自主品牌,而资金有限或知名度较低的城市则将资金委托给大平台,由这些市场化基金平台负责招引工作。这已成为明确趋势。

目前,各城市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深圳、上海、北京等发展方向高度集中于相交叉的若干产业领域。然而部分城市实施差异化战略,基于自身城市特质定位。青岛便是典型案例:认识到在常规生物医药领域难以与北京、上海竞争,转而聚焦“海洋生物”。利用临海优势和山东食品产业基础,发展鱼油、海藻医药等与海洋有关的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而非简单复制生物医药模式。

贵州则利用其数据产业优势,如iPhone数据备份等云服务在贵州部署,IDC和数据基础设施集中,进而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发展算力服务企业。各地区正基于自身产业资源禀赋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

珠三角地区则以消费电子见长。平板等消费电子产品带动了产业链发展,包括医疗器械等偏电子而非生物医学的领域。东莞战略定位为承接深圳产业溢出,利用电子产业基因,结合深圳医疗器械优势,专注相关领域发展。

总体而言,一线城市产业方向存在重叠,但二三线城市则积极寻找差异化定位,创造特色发展模式。

并购基金本土化难题:运营提效与GP/LP目标如何对齐?

新华财经:我们听到一种路径,某地开发区内可能有同一产业的几百家小而散的企业。有专家建议进行整合招商,成立并购基金,找一个龙头企业将其他小企业并购起来,形成一家上市公司,再从资本市场融资。您觉得,如何进行整合以达到招引目的?

陈播耘:整合确实是一个较为棘手的事情。这也是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一个挑战点。从市场化并购基金角度看,其盈利模式正在转变。十年前,许多机构倾向于做风投和财务投资,因为当时IPO上市容易,投资回报倍数高,套利空间大。如今时代变了,需要精耕细作,并购成为一项需要深入参与的工作。

并购基金的套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运营管理提升降本增效,欧美的常见做法是并购基金会派遣专业管理团队进入被并购企业;第二,通过谈判降低并购时的估值(包含EBITDA和估值倍数两方面)。当并购后盈利能力提升,且并购前以较低估值并购时,便能创造可观的获利空间;第三,如果采用并购贷款,债务杠杆也可帮助并购基金获利。国外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非常清晰,即在持有期间精细化管理以提升企业价值。虽然政府资金相对耐心,但若从市场化角度投资并购,最终仍需关注投资回报。

与VC可以通过少数几个明星项目的高额收益弥补其他项目投资亏损不同,并购基金投资的“容错率”极低,明星项目收益很可能无法弥补问题项目的亏损。所以,并购是一个“吃力活”,并购前需要擦亮眼睛识别风险,并购后也需要精耕细作。

安永在许多项目中,协助客户进行深入的财务、运营尽调和并购后,实现了价值提升。随着并购时代到来,这类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市场化基金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像欧美那么成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团队流动模式。市场化基金自身也在探索和复盘并购投前和投后的经验和教训,这将是未来整个行业摸索着前进,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经验的范式。

新华财经:从地方政府角度,可以通过地方国资委或国资平台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让该上市公司作为并购主体,也可以成立或参与市场化并购基金进行并购,您觉得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播耘: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并购时,往往是因为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人后,落地情况不够理想。

安永在帮企业进行尽调或为LP尽调基金GP时,会重点关注基金GP对其他地方政府的招商承诺兑现情况。如果之前的承诺未兑现,基金可能同时接受多方资金而精力分散。一般来说,在经济规模不大的地方,LP资金落地可能性比较低,因为基金倾向于在人才技术集中的大城市或强二线城市投资。这确实存在错位问题。

编辑:葛佳明

相关推荐